-
零废弃行动|城市社区垃圾分类资助项目发布会成功举办!2018年10月30日,城市社区垃圾分类资助项目发布会在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成功举办,标志着该项目正式启动。城市社区垃圾分类资助项目由万科公益基金会资助,沃启公益基金会执行,面向关注零废弃和垃圾分类议题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开放申请。项目计划资助8家社会组织在城市社区开展为期一年的垃圾分类项目(每个项目上限20万元),希望通过支持公益组织的在地化的创新探索,回应日益严峻的城市垃圾问题。
-
报告推介 | 知识生产赋能公益行动——青年公益行动者研习营模式初探报告以公益行业如何建构自身的研究能力为研究问题,以研习营项目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梳理以及其它类似的人才培养项目的调研,通过案例描述的方式呈现了研习营筹备、发展及结束的全过程,其中包含了我们的经验、不足与反思。
-
科学公益 04 | 科学公益案例初探(下)周鹏博士在他撰写的研究报告——《科学公益案例初探》(下)里,介绍了案例选择的原则。这些案例项目分别运用了变革理论和循证方法、参与式理论和方法以及社工理论和方法,在价值、方法和工具层面呈现了公益项目介入社会问题解决的不同视角和美好的努力。而这些不同的视角背后,存在着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协同以及张力。如何让两者更好地融合、扬长避短,更为有效地服务于公益效能的提升,是摆在科学公益研究面前的挑战。
-
社区零废弃|行业调查:垃圾围城,城市垃圾分类组织何去何从?垃圾分类与可持续社区发展是沃启公益基金会的垂直议题,沃启力图在管理运营城市社区垃圾分类资助项目的同时,持续跟进在地组织的发展状况和有效垃圾分类/减量模式的形成。
-
2019年的公益看什么?2019年3月初,适逢24节气中的惊蛰时分。即将走出寒冬的北京咋暖还寒,但迎春花已率先释放春意。借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三届三次理事会召开之机,理事会与秘书处团队相聚一堂,共议公益的现状与未来。
为了使关注城市社区垃圾分类议题的同行和公众更直观地了解这些组织,沃启公益基金会对82份项目概念书中的组织基本情况及其主要工作内容进行了基础性分析。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小报告,从一个侧面,管窥城市垃圾分类公益组织的行业样貌。
感谢所有参与的组织,是你们的支持和投入共同成就了此份带有行业特点的报告,我们在此回馈给你们,回馈给行业。
主要发现
1. 社工组织正在成为推动城市社区垃圾分类的重要力量;
2. 80%以上的申请组织有垃圾分类相关实践经验;
3. 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为最普遍的工作手法,从理念倡导走向实操行动的态势开始明显;
4. 有垃圾分类经验的组织大多涉及垃圾减量回收的后端处理;
5. 当前组织在社区厨余垃圾处理方面主要侧重探索 “厨余垃圾社区内消纳”模式;
6. 组织开始注重垃圾分类/减量经验的积累与分享,为同行及关注垃圾分类的公众提供支持。
注册类型
在符合项目申请规范的82家组织中,已注册的组织有80家,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占据绝大多数,共60家;剩余的包括工商注册的公益组织2家,3家基金会,15家社会团体,未注册的组织2家。




已注册的80家组织中,社工组织占比约33%,达到27家,成为垃圾分类领域值得关注的组织类型。其中,3家成立于2006-2010年,13家成立于2011-2015年,11家成立于2016-2018年(图4)。
同样从2011年开始,涉足垃圾分类议题的社工组织也呈现出骤然增长的势头,回应了社工人才相关政策出台的背景。2010-2012年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社会工作发展政策的全面出台,为社工组织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加之近年来,围绕垃圾围城、垃圾焚烧的争议不断,引发了政府、公益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一些社工组织在已有的社区基础上,开始参与垃圾分类议题。与传统的垃圾分类议题组织相比,社工组织拥有自身的工作方法,并且长期扎根社区、服务社区,在社区动员、活动空间利用、居民信任基础上更具优势。当然,考虑到垃圾分类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传统服务型的社工组织在介入垃圾议题时还需注重专业性积累,加强与成熟的垃圾分类议题组织及其网络的知识共享与协同。
地区分布
图5
82家组织中,拥有申请组织数量最多的省市依次为:北京(22家)、广东(13家)、江苏、浙江、四川各自拥有7家,这五个地区的数量总和占比达到68%。这些地区均各自拥有社会组织发展,包括垃圾分类组织发展的地方性特点(图5)。

27家社工组织中,大多集中在北京(7家)、广东(5家)、浙江和福建(均为3家)(图6)。
在本次提交申请组织所在的15个城市中,以社工组织名义申请占到当地申请组织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有10个,据此可以看出,在大部分城市社会组织的发展中,社工组织是其中一支比较重要的力量,同时也正在成为推动城市社区垃圾分类的重要力量。
我们对组织的垃圾分类项目团队进行了简单分析,发现:
项目团队与成立时间:82家组织成立的时间跨度近20年,在垃圾分类项目设计中设置的团队规模均在5-6人之间,相差不大且保持稳定;
社工组织及非社工组织的项目团队比较:社工组织的垃圾分类项目人员配备稍逊色于非社工组织;
项目团队与垃圾分类工作内容:社会组织计划配备的项目团队人数并不能影响其所涉猎项目的广度。
相关垃圾分类/减量经验情况
申请组织的经验情况——80%以上的申请组织有垃圾分类相关实践经验;
社工组织与非社工组织的经验:非社工组织拥有相关经验的比例远远高于社工组织;
超过一半以上的项目所选择的社区曾经或正在开展垃圾分类相关工作,社工组织相对于非社工组织偏向选择有经验的社区。
项目计划的主要工作/活动内容
申请组织设计的垃圾分类项目内容,普遍包括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垃圾分类从理念倡导走向实操行动的态势也开始明显。

在计划落地的垃圾分类项目内容设计上,82家项目概念书中,有81家(99%)计划开展宣传教育,56家(68%)计划在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减量回收,17家(21%)计划研发或者运用工具或系统,25家(30%)比较重视结合项目活动进行成果的总结归纳(图7)。
我们从宣传教育、直接在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减量回收、研发运用工具或系统和成果研究四个方面对申请组织的工作内容进行了分析。
普遍重视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并且大部分组织强调青少年儿童的环保教育或亲子互动的环保教育。
在宣传教育方面,提交申请的组织设计的主要活动包括垃圾分类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培训、社区环保课堂、学校环保讲堂等。在计划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组织中,超过三分之二结合了青少年儿童环保教育,其中两三家机构涉及大学的环保教育。
在社区垃圾分类减量回收的活动内容中,超过三分之二有相关经验的社会组织有提到链接或者探索后端处理机制。
在社区垃圾减量回收的后端处理上,超过三分之二的组织有提及链接或探索后端处理机构,并提出了五种后端链接方式。
设计了落地进行垃圾分类回收活动的组织,有四分之一计划运用或研发相关工具或系统,主要用来针对可回收垃圾的回收。
在56家计划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回收的组织中,有四分之一的组织(14家)有计划运用或研发垃圾分类相关工具或系统,另外有3家组织计划只做系统或工具的研发。这17家组织中,有2家涉及有害垃圾、有3家涉及厨余垃圾的处置。
社区组织在开展宣传教育与在地行动时,开始注重经验的积累与分享,通过课件、手册指南、模式归纳等方式呈现,为同行及关注垃圾分类的公众提供支持。
在对项目实践活动进行经验或成果的归纳总结方面,82家申请组织中,有25家计划在项目中进行经验总结。例如,形成一套社区垃圾管理教材,制作垃圾分类手册指南,总结垃圾分类模式等。
对在地经验的知识生产和知识分享,有利于垃圾分类组织的同伴学习,形成资源共享、推动能力提升、相互支持和协同,提高垃圾分类议题的社会影响力。